“IP授权新生态: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出海合规”主题沙龙成功举办

来源:北京市文化娱乐法学会 发布时间:2025-07-08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IP授权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出海合规更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课题。2025年7月4日下午,北京市文化娱乐法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成功举办《IP授权新生态: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出海合规》主题沙龙,汇聚行业专家、法律从业者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IP授权的新趋势、新挑战,以及如何在全球市场中构建更安全、更高效的商业模式。作为学会承接北京市法学会公益法律服务项目的系列活动,本次沙龙圆满完成项目预定的相关调研任务安排。

本次活动由学会副会长武玉辉致辞拉开序幕,随后五位行业资深嘉宾分别从知识产权争议处置、航天文创IP实践、原创IP出海、跨境版权保护、品牌国际保护等角度展开分享,并在圆桌讨论环节深入探讨AI版权、IP出海等热点议题。本文将全面梳理沙龙精彩内容,为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学会副会长武玉辉致辞

学会副会长武玉辉对出席本次沙龙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与感谢。他指出IP授权在文化产业中的关键地位日益凸显,从影视周边到传统文化数字应用,创造巨大商业价值并推动文化传播传承。同时也提及知识产权保护与出海合规面临难题,期望大家凭借专业和经验,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并预祝沙龙圆满成功。

陈贞健:当下环境知产争议分层处置策略

学会品牌保护与IP授权法律专委会副主任、右上角知识产权平台创始人陈贞健分享了文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版权的重要性及实操应用。陈贞健副主任通过案例分析了职务作品的权利归属,他指出职务作品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权利一般归个人。这与职务发明不同,职务发明因依赖公司物质技术条件,权利归公司。而职务作品更多依赖创作者个人创意与积累,且受大陆法系以人为本思想影响,尊重创作者人格权,故一般归个人,不过,报社记者作品、计算机软件、地图等特殊作品为例外。其次分享了著作权保护的期限及策略。他指出,若从公司角度,与员工约定作品著作权有三种情况:无约定时公司两年内有优先使用权但无所有权;约定为职务作品,权利归公司,期限50年;约定为自然人作品创作完成后转给公司,期限从作者去世后50年起算,此方案权利有且期限长。最后结合目前司法环境现状,在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时,建议企业综合考虑下架、调解、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及行政程序等手段分层处置。对于可能面临的知识产权纠纷,提前做好证据收集准备,确保证据确凿,如确定对应流水及盈利状况等。

陈奕光:中国航天文创IP的探索实践

学会品牌保护与IP授权法律专委会委员,航天文创发起人,中国航天科幻产业创新联合体联席主席,航天文创中心主任陈奕光指出航天文创项目始于2017-2018年央企内部创业项目,旨在将中国航天这一科技IP转化为文化品牌。借鉴NASA模式,围绕青少年科普、品牌跨界、数字展览等领域展开探索实践。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他确立了"一个品牌、三大业务领域(文创、文教、文旅)"的131发展思路,构建航天文化产业平台。在品牌建设方面,通过图形和英文商标结合版权登记的方式确立了授权基础。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主题图库+权益包"的授权模式,成功孵化"星辰少年"等子IP,并与联想、飞利浦等品牌达成跨界合作,将航天科技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当前,项目正推进"百城百展,探月计划航天展"计划,尝试数字展览出海,打造航天国家超级IP,让世界听到中国航天的声音,让中国航天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出圈,感受文化自信和航天力量。

柔侠:原创IP打造与出海机遇

学会品牌保护与IP授权法律专委会委员,超级玛特文创总经理,文创领域畅销书《IP授权商业化》、《你的IP超可爱:动漫IP打造与运营》作者柔侠老师分享了动漫IP授权与出海的核心经验。作为深耕行业十余年的从业者,其团队运营40余个动漫IP,包括并投资了多部动画电影。数据显示,动漫类IP在授权市场占比超50%,具有极强的商业化潜力。柔侠指出,成功的动漫IP运营需具备三大要素:优质内容作为灵魂支撑、出色的视觉设计,以及持续性的运营曝光,2024年中国授权零售市场规模已达1550.9亿元。在出海实践方面,重点介绍了两个案例:为舟山文旅打造的"桃花猫"IP已完成央视首播,并推出粤语、英语版本,积极布局海外发行;合作IP"萌芽熊"则在日本、巴西等市场取得良好反响,与虚拟偶像合作拓展影响力。两个案例均强调本土化改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提醒IP出海需注意:1、提前1-3年进行全球商标注册,避免遭遇抢注(如"海贼王"被迫更名案例);2、做好内容本土化适配;3、建立完整的版权保护体系。建议通过参加国际授权展、与专业法律团队合作等方式降低风险。最后强调,原创IP孵化是长期过程,需要持续内容输出和品牌曝光。鼓励企业通过文创大赛、主题书店等形式推广中国原创IP,助力讲好中国故事。

姜川:跨境版权保护及相关须知

学会品牌保护与IP授权法律专委会委员姜川围绕跨境版权保护进行了深入分享。他指出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保护始于创作完成时,但各国制度存在差异:中国实行50年保护期,欧美多为70年,美国甚至为迪士尼特别修法延长至95年。跨境版权保护需重点关注三大要素:主体资格确认、客体性质界定及权利内容明确。实践中,登记证书虽非必需但能提供有力证明,建议重要作品及时登记并留存创作证据。并特别提醒,AI创作、动物"作品"等新型版权问题需个案分析,不同司法辖区的认定标准可能大相径庭。在IP出海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元素归属与IP权属的区分,避免陷入"中国元素外国IP"的尴尬局面。建议企业提前做好全球商标布局,关注目标市场的特殊规定,如法国对二战英雄作品的特殊保护期等。姜老师最后强调,有效的版权保护需要结合登记、存证、合同约定等多重手段,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维护自身权益。

苏斌:文化产业品牌国际保护

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特聘涉外讲师,首都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市金阙律师事务所国际部经理苏斌深入解析了企业出海面临的商标保护挑战。他指出,当前国际商标保护呈现三大特点:法律差异显著、文化认知不同、维权成本悬殊。国际注册主要采取马德里体系和单一国家注册两种方式,欧盟商标因其统一性和性价比成为欧洲市场优选。通过迪士尼、腾讯等案例对比分析出国际品牌普遍采取多类别防御性注册,而国内企业保护力度仍有提升空间。苏老师特别提醒:1)提前进行全球商标布局,避免因版权与商标权分离或因商标被抢注导致维权困难;2)建立国际商标监测体系,可有效发现侵权;3)重视文化适配性,必要时投入专项调研。最后强调,即便随着各国对恶意抢注打击力度加大,但也建议企业采取"精准注册+全面监测"策略,将维权成本前置,为品牌出海筑牢法律防线。

圆桌环节

"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实务分享与案例研讨"圆桌环节,由学会文创行业权益工作委员会秘书⻓、北大光华MBA文化产业俱乐部会长、凤凰网商业策略中心副总监邱雪霏女士主持。来自法律、媒体、体育、艺术品投资等领域的专家就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展开深度探讨。圆桌聚焦三大核心议题:一是IP授权实务中的风险管控;二是AI创作带来的版权挑战;三是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法律障碍。Tapas Entertainment中国总经理李潇女士指出,自媒体平台的新发展导致新型侵权问题的产生,传统版权保护机制面临挑战。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明星经纪负责人刘华伟先生指出,体育产业维权难题主要包括饭圈文化下的网络诽谤、恶意诋毁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维权手段。艺术品投资领域专家弓洁女士分享了拍卖市场欺诈案例,提醒投资者警惕私下交易风险。上海数科(北京)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乔木律师强调,授权方需明确权利边界,被授权方要严格审核权利链路;目前司法实践大多将AI视为工具,作品版权归属使用者,但模型训练中的侵权风险仍需警惕;面对企业出海建议通过"本地化团队+专业法律支持"组合策略降低风险。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建立跨领域协作机制、完善数字版权保护体系将成为未来重要方向。各位专家为文化企业提供了从法律合规到商业实践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专委会秘书长郭阳总结发言

最后,学会品牌保护与IP授权法律专委会秘书长郭阳做了总结,她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的根基在于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与保护。无论是授权模式的优化,还是国际化进程中的合规布局,都需要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与智慧共享。此次沙龙探讨了法律与文创跨界互动的无限可能,希望能为企业的业务拓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考,也期待各方能有更多合作与研讨的机会,携手推动文化产业IP授权的健康发展,助力中国创意走向世界!相信法律会让文化产业更美好!

会议现场

合影留念